通过实际案例银广夏造假案了解主力的操作思路与手法

2022-11-08 18:00:05 股票基础 7次阅读 投稿:佚名

打开股票软件,翻出银广夏(000557)的日K线,把图形缩小,再缩小……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没有?是的,你会看到,银广夏这只股票,在1999年末到2002年之间,有着一段传奇般的跳水表演。而在当时,买入银广夏的股民后来大多倾家荡产了。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1994年6月17日,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银广夏A"的名字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但上市以后,业绩很一般,每年均在为维持10%的净资产收益率而奔忙。

银广夏业绩奇迹般地转折,是从1998年开始的。这一年,银广夏传出了来自天津的“好消息”。银广夏1994年在天津成立了控股子公司天津保洁制品有限公司。保洁公司曾经在1996年通过德国西·伊利斯公司(C.ILLES&CO.)进口了一套泵式牙膏生产设备,这是有账可查的银广夏与西·伊利斯公司最早的往来。此后,银广夏又从西·伊利斯公司处订购了一套由德国伍德公司(KruppUhde)生产的500立升×3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这是传奇的起点。

1998年,天津广夏接到了来自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的第一张订单。当时,保洁公司已于1997年12月31日更名为天津广夏(集团)有限公司。

据银广夏于当年10月19日发布的公告称,天津广夏与德国诚信公司签订出口供货协议,天津广夏将每年向这家德国公司提供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所生产的蛋黄卵磷脂50吨,及桂皮精油、桂皮含油树脂和生姜精油.生姜含油树脂产品80吨,金额超过5000万马克。

几个月之后,1999年6月19日,在郑州召开的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讨会上,当时的银广夏董事局主席陈川这样讲述这单合同的暴利内涵:

“德国诚信公司于1999年6月12日一次订货总价达5610万马克。6月26日,一艘载着天津广夏第一批农产品萃取产品的货轮起锚离港,远航德国。这第一批产品出口,竟获利7000多万元!”

1999年,银广夏利润总额1.58亿元,其中76%即来自于天津广夏。

随后,银广夏公告,称将再从德国进口两条800立升萃取生产线,后又将计划升级为两条1500立升×3和一条3500立升×3的生产线。计划中的生产能力是天津广夏现有生产能力的13信之多!一时间,市场为其展现的暴利前景而沸腾。

通过实际案例银广夏造假案了解主力的操作思路与手法

2000年2月14日,陈川在北京突然遇疾去世,终年61岁。根据银广夏公告披露,死因是“突发性心肌梗死”。

创始人陈川的去世,并未使银广夏2000年的梦幻之旅受到丝毫影响。在2月17日进行的董事会改选中,张吉生继任董事会主席,时任天津广夏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李有强升任公司总裁。随后银广夏公布了1999年年报,每股盈利0.51元,并实行公司历史上首次10股转赠10股的分红方案。

从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4月19日不到半年的时间,银广夏股价从13.97元涨至35.83元,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为75.98元,较-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了440%。

2001年3月,银广夏公布了2000年年报,在股本扩大一倍的情况下,每股收益增长超过60%,达到每股0.827元,盈利能力之强,令人咋舌。

利润绝大部分来自天津广夏:银广夏全年主营业务收入9.1亿元,净利润4.18亿元。在2000年1月19日公告中称,当年天津广夏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1.1亿马克的生姜精油、桂皮油、卵磷脂等“萃取产品"。

2001年4月2日,审计其财务报表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发米函件称,当年追加订单补充合同共计2.1亿马克,2000年度实际执行合同金额为1.8亿马克(约合7.2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1999年度年报提供的萃取产品利润率(销售收人23971万元,业务利润15892万元,利润率66%)推算,天津广夏2000年度创造的利润将达到4.7亿元。

更恢宏的利润前景还在前头。2001年3月,银广夏再度公告,德国诚信公司已经和银广夏签下了连续3年、每年20亿元人民币的总协议。以此推算,2001年银广夏的每股收益将达到2至3元,这将使银广夏成为“两市业绩最好市盈率却最低的股票”,银广夏的传奇由此达到了顶峰。2001年6月18日,银广夏宣布,一条1500立升×3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生产线已在安徽省芜湖市建成。在更早些时候,银广夏董事局主席张吉生预测,未来3年内每年业绩连续翻番“不成问题”……

与银广夏业绩神话对应的,自然就是它的股价神话。在那一年,银广夏成为两市最热门股票,一度被称为中国第一牛股。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为之目眩。证券行业内部,相信银广夏神话的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也有很多人对此质疑。一位基金经理说:“(银广夏的业绩)好虽好,但不符合常识。”一位著名证券公司农业领域的研究员很久以来都不把银广夏列入观察范围,有人问其原因,他回答:“有研究的必要吗?”

各个证券网站上进行着观点径渭分明的超级大讨论。著名的证券专业聊天室“和讯大家谈”里,关于银广夏的帖子数以千计,质疑者和支持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在那里可以找到各种传言。

事实上,早在2001年3月,媒体已开始对银广夏进行质疑,《证券市场周刊》和《财经时报》先后登出分析师蒲少平的长文,对银广夏的高速增长及丰厚利润提出了9点质疑。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于2001年8月3日《财经》杂志的封面文章《银广夏陷阱》,文章揭露银广夏的业绩完全是通过财务造假虚构出来的。

根据调查,银广夏根本不具备其宣布的产能。它公布能将萃取时间从10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并进一步缩短到30分钟,专家对此称,即使用3小时来提取,精度也要大打折扣。

而银广夏公布萃取物将卖到3440至4400元。可萃取物的原料成本只有350元。媒体提出更为有力的质疑是,如果银广夏真有如此大的出口量,按照现行税法,则应向有关部广]办理至少几千万的出口退税,并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

而事实上,银广夏的年报里根本找不到出口退税的条目,从天津进出口退税分局查实,天津广夏从未办理过出口退税……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质疑对银广夏的打击是致命的。

据当时银广夏的工作人员回忆:“文章发表后,公司当时一片混乱,基本瘫痪了,各级领导都在忙着灭火,试图进行危机公关,但已经于事无补。”

8月9日,银广夏停牌30天。9月10日复牌。市场在我片哗然声中,开始了疯狂逃窜和血肉践踏,随后就是一天天无声的开盘跌停。到10月8日的15个交易日里,银广夏连续跌停,股价从30.79元一路狂泻到6.35元,市值蒸发67.96亿元。瞬间,银广夏从天堂被打入地狱。随着一起跌入地狱的,还有众多散户和证券机构。

银广夏在财务报表上虚增利润,其动机是什么呢?一位资深注册会计师表示,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上作假通常有几个目的:

是当某一个会计年度出现利润大幅下滑时,为保持公司的市场形象及业绩上的持续性,好向股东交代,不惜在财务方面作假,虚增利润。

二是上市公司为了推出再融资计划,比如配股、增发新股、发债券等,也会冒险在财务分析报表上下功夫,以便能达到有关方面对再融资的基本要求。

三是上市公司推出一些奖励计划,对有政绩、有贡献的公司管理层实施奖励。当上市公司业绩未能达到要求时,管理层为了能把奖金拿到手,只好作假。

四是.上市公司与某些机构联手,虚增利润吸引股民,利用信息及资金的优势,在二级市场大肆炒作公司股票。

那么,银广夏作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据业内人士分析,前三种可能性都不大,因为该公司从1995年到1998年业绩还算稳定,在1000家上市公司中,已属中上水平,而该公司1995年、1996年、1998年均实施了配股,该公司前两年并没有推出什么“奖励计划”,也可排除。至此,几乎已只剩下了第四种可能。

而值得指出的是,那个时代是大家争着当老鼠,老鼠猖獗。事后,市场的共识就是,在银广夏事件中,老鼠仓获益最多。

《银广夏陷阱》发表当天,证监会就对银广夏正式立案稽查。9天后,事实基本查清。调查过程中,天津广夏董事长董博说,在1999年和2000年,天津广夏的造假是在银广夏董事兼财务总监兼总会计师丁功民两次授意下进行的,通过制作虚假财务报表,以制造银广夏股票收益不断增长的现象。在2000年的年报中,他虚构了4.1764亿元利润。

9月5日,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李有强,董事、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兼董事局秘书丁功民,天津广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博,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阎金岱以及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加荣、徐林文等六人被刑事拘留。

最后,分别判处李有强、丁功民、阎金岱有期徒刑2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3万~8万元。判处直接造假人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此外,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加荣、徐林文有期徒刑2年零6个月、2年零3个月,并各处:罚金3万元。

因涉及银广夏利润造假案,深圳中天勤,这家审计最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会计师事务所被吊销了执业资格,其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也一同被证监会吊销。随之受到整顿的还有一批券商。

而中小股民的民事诉讼,更是将银广夏一事推入一场持久的诉讼中。血本无归的股民开始对银广夏公司进行民事诉讼。这场诉讼涉及的标的是1.74亿元。在经历过诸多波折后,这一诉讼经过长达五年马拉松式的审理,直到2007年5月,才得以终结——向原告按每10元诉讼请求支付2.2股ST银广夏股份的方式进行赔偿。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借鉴: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总是很神秘,你对于它们的了解,往往仅限于一个冷冰冰的证券代码,以及看起来很正规的F10资料。除此之外你几乎一无所知。想一想,真可怕!

大多数时候,你知道的往往只是光鲜的外表,而背后的黑幕,只有在出了问题以后你才能知道,但到了这个时候,一切都为时已晚。

资本是逐利的,有它们的地方就永远也少不了黑幕。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从所罗门兄弟公司到安然公司,从中科创业到银广……太多鲜活的例子了,在这个市场上混,千万记住这一句话:神话背后,往往就是陷阱!

多一些仔细研究、多一些冷静分析才是散户自救的利器。

图2-37银广夏(旧名)(000557)1999年4月至2005年11月的走势(未复权)

尤其是长线主力,他们与上市公司的高管交往甚密,多年只操作一只股票。很早就知道公司的基本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平时采取连续买卖、左右对倒的方法赚取差价,根据大盘走势做波段操作来获利。长期以来,极大地降低了它的持仓成本,在股价上的优势是散户望尘莫及的。

散户只有清楚地了解主力的操作思路和模式,才能看清楚他们的操作手法,然后,才有可能跟上主力的节奏,彻底地抛弃原来的那种“追涨杀跌”的操作方式。而只有超越这种传统的操作方式才有可能在股市稳定地盈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散户所有的技术分析都应当是围绕发现主力的意图而进行。

以上我们仅仅列举了三个典型案例来叙说主力的操作手法。有技术性坐庄的,有操控上市公司来炒作股价的,也有直接赤裸裸业绩造假坑害散户的,这样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比如:2001年东方电子(000682)财务造假案,2001年蓝田股份造假案,2004年德隆系崩溃案,2006年飞天系的违规担保案,2012年李旭利老鼠仓案,2015年“私募一哥”徐翔操纵股票案等等。

随着A股慢慢步入正轨,监管措施的超严,主力的运作手法变得越来越隐蔽,大多化整为零,有着很多的小账户,分散操作,其在K线上的反映与普通散户的操作毫无二致,只有在要出货或者做波段的时候,形成了密集成交才能够窥探到它的痕迹。在它不再卖票操作形成地量的时候可以看出它的意图外,其他时候的操作都很难看出端倪。这也是为什么以前流行的技术会严重失真的主要原因。

声明:股海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