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老股民20年血泪感悟:为什么95%的人会死在股市里?

2022-10-31 13:00:03 股票问答 0次阅读 投稿:佚名

做趋势的人多数死在震荡里,因为讲趋势就要讲操作级别,小于5分钟的级别容易死在震荡里,当行情波动不大的时候,价格的变化就经常会围绕着操作边界线上下舞动,造成投机者止损不断、操作频繁、亏损累累!!!

而做盘整的人多数又会死在趋势里,因为震荡里进进出出赚的小钱,一次大的反向波动就扫没了。

做短线的人多数死在暴拉前,盈利的时候只有一点点,亏损的积累却不少。如果没有“做短看长”的心理准备,一旦短线走好了,投机者就很容易为了一点点眼前的盈利而放弃让利润奔跑的机会,这就是大多数做短线的人死的道理;

但做长线的人又往往死在周期里,大的周期往往数年之久,投资者在坚持拿了数年后,大概率会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卖出;

没方法的人多数死在乱做里,新手一般完全没有方法论,包括进场和离场都是胡乱操作以及仓位轻重的胡乱操作;

有方法的人又多数死在执行里,不是说有了方法就能盈利,我很早就有了方法,但曾经还是亏多盈少,问题就出在不能严格执行上。不能严格执行是因为不明白舍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点小利在行情回撤时不按照规则就获利了结,如此就变成了有规则等于无规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原来的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怎么也无法摆脱,再合理的方法也是等于没有方法。简言之,有了方法不执行,跟胡乱操作就没有区别!

靠主观的人多数死在感觉里,靠消息的人多数死在新闻里……

这么多种死法,总会有一种适合你。

其实什么思想,什么理念,什么哲学,说白了都只有两个用处:一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交易者,二是评论家用于自我包装的语录。

普通人要想成为真正成功的交易者,先要去关心三件事,并把它们做到极致:买点、卖点、仓位。

以我在金融市场做交易的经验来说,这三个点掌握好了,一个投机者的优势就有雏形了。

事实上,一些知名的大家建立自己的优势也是需要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的。美国的韦尔德发明了一系列技术指标:相对强弱指数(RSI)、抛物线(PAR)、摇摆指数(SI)、转向分析(DM)、动力指标(MOM)、变异率(VOL)等等。他经过多年的反省检讨,认识到每一种指标都有其缺陷与误区,没有任何分析工具可以绝对准确地预测市势的趋向。

后来他领悟到“顺势而为”的重要性,深明“无招胜有招”的真谛,于1987年推出新作《亚当理论》,副题为“最重要的是赚钱”。也就是说,在历经市场风雨大彻大悟之后,他否定了很多技术方面的东西,故而才有“无招胜有招”的感慨,这也算是“为道日损”到一定境界就无为却无所不为吧。

把简单做到了极致,就成了成功者

所以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的交易员,最终必需回归到最简单、最原始的几项技术。但刚起步的人不可以追求简单,新手一定得经历一个修炼过程,这是成长的基础。就像学武功,基本功和套路一个也不能少,只有把基本功历练到了一定的厚度,你才有资格期望无招胜有招的高妙境界。

市场能够存在并且总是交投活跃的根本原因正是价格的无法预测性,如果价格可以科学地被预测,根本就无法达成交易。既然行情基本无法预测,投机者就得注重一致性的交易规则,它会让投机者站在这场概率游戏的大数一边。

交易的目的不是预判行情,而是实现价差,价差的来源主要依赖“做错了少亏,做对了多赚”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同时还得注意自控风险。

这就是交易员和分析师的最大差别。

当然,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也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有那么一个群体,也许先天并不吻合以上所说的十六个字,也许无法建立起大师们所说的优势,但他们有定力,能守纪律,在操盘上坚持使用机械化交易,用海龟交易,用程序化交易来实现赢利,当然这样做未必能成为伟大的操盘手,但至少也可以在市场上混上一混,或许会有个小成。

我的理解,投资无秘密,全在执行力。执行力达到了高妙的境界,一个投机者就拥有了自己的优势。

如何从纷杂的表象中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呢?有没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标准或法则能够普遍适用于选股呢?

谷往经来在此简要介绍一下选股的“等边三角形法则”——估值、成长与护城河(如下图所示),并结合具体的公司分析案例来进行阐述。

估值:长期投资的基础

任何不谈估值的投资都是耍流氓。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提到:“买好的不如买得好。”再优秀的公司,如果买入成本过高,也难免要忍受长时间的去泡沫过程。以A股市场上的招商银行为例:

如下图所示,从2007年到2016年这段时间里,招商银行的净利润水平始终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从152.43亿增长到620.81亿,公司年化净利润增长率为16.88%,经营业绩非常优秀。但如果在2007年买入招商银行的话,当时公司股价为21.70元(2007年收盘价),截止到2016年公司收盘价为17.60元,长期投资招商银行的投资者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收益,反而仍然处于被套的尴尬局面。解释这种股价和业绩长期背离的秘密在于公司的估值。

如下图所示,2007年招商银行市盈率达到20.86倍(以当年收盘价除以当年每股收益),此后市盈率长期处于10倍以下,甚至出现过4倍左右的极端估值。2005-2007年的牛市热潮将招商银行的估值抬得过高,以至于后来漫长的降估值过程抵消了公司盈利的增长,表现在股价上仍然没有超越2007年的高点。可见公司估值的高低对中长期投资而言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如果关于市盈率你只记得一条,那么就是永远不买市盈率过高的股票。”这一原则放诸四海而皆准。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漂亮50”行情,一度将麦当劳、雅芳和宝丽来等蓝筹股的估值抬高到50倍-70倍,在随后的熊市里股价暴跌了65%以上,并不是说麦当劳等公司本身的经营出现了大问题,纯粹是过高的估值难以维持。

成长:既要谈增速也要看估值

成长是资本市场追逐的永恒主题,有不少投资者为了追求成长而放弃估值,他们当中有的人成功了,但大多数人还是失败了,因为成长属于未来的范畴,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四川长虹,2007年的苏宁云商,以及2012年的洋河股份,这些股一度都被认为是成长的典范,能够永远保持一定的前进速度。但在洋品牌、电商崛起和行业产能过剩的冲击下,公司的成长性被市场证伪,那些买在最高点的投资者至今难以解套。

不谈估值只谈成长无异于耍流氓。 成长是未来的,难以把握。如果要在估值和成长之间进行选择, 宁愿首先选择估值,低估值、高股息的公司本身就像一张债券,而且这张债券的收益率更高,天生附有看多期权。前些年被市场认为是成长典范的乐视网、网宿科技纷纷倒下,当成长性不再,高估值股将面临惨烈的戴维斯双杀。在保证估值的基础上,然后追求适当的、确定性的成长才是具有安全边际的做法。

护城河:动态的变化

除估值和成长以外,护城河才是重点要说的。

有一派投资者非常机械地套用彼得·林奇的PEG理论,也即净利润增长速度大于市盈率的,他们便认为估值较低或合理,值得买进。比如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是30倍,而过去三年净利增速平均为40%,便称之为低估值、高成长。用这种方法进行选股的人,本质上是成长型投资,但他们只注意到过去的增速,而没有注意到未来增长速度的保证。一家企业如何才能保证未来成长的确定性呢?如果未来的成长无法保证,过去的辉煌只能代表过去,不构成任何的当下买进理由。答案在于护城河(或壁垒)。

没有护城河(壁垒)的成长同样是在耍流氓。例如当年的光伏产业,起初整个行业增长非常快速,但随着行业蛋糕越来越大,进入该行业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产能从供不应求发展到供大于求,导致企业之间打起了价格战,最终每家企业分到的蛋糕都比过去小得多。手游行业也同样如此,尽管手游行业的总体增长非常快,但市面上有上万个手游app,许多手游企业都处于无利可图的境地。

以国内CDN业务曾经的寡头网宿科技为例:如下图所示,国内CDN业务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2010年以来保持50%左右的增长速度,行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作为曾经的CDN业务寡头,网宿科技从上市以来就受到投资者追捧,被认为是创业板的成长标杆。大幅增长的公司利润摊低了估值水平,表面上看29倍的市盈率,结合过去三年74%的年化复合增长,简直是最优秀的成长股。事实上不少的投资者都把网宿科技当成是低估值、高成长的典范。

但是公司发布了一份令人失望的2017年一季度业绩预告:一季度盈利1.69亿元至2.42亿元,同比下滑0%-30%,终结了此前净利润持续攀升的态势。公司对此解释的主要原因是:国内CDN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价格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公司毛利率下降。与此同时,公司股价从去年7月的高点76.50元一路下跌至45.57元,投资者愁云惨淡。

确实,单纯从估值和成长来看,公司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标的,但投资者在此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护城河(壁垒)。公司CDN业务的护城河(壁垒)何在?公司如何保证未来持续优秀的成长性?事实上,在互联网领域是典型的“赢者通吃”,国内几大互联网巨头,例如BAT等等早在2014年便已进军CDN业务,依靠其综合的技术优势、强大的降价能力和广泛的市场基础,其他互联网企业都面临逐渐萎缩的市场份额。2015年5月,阿里云高调宣布“腰斩”CDN市场价格,杀传统CDN厂商一个措手不及。此后,腾讯、百度以及一众中小CDN企业纷纷跟进“降价”营销,但作为行业龙头的网宿并未跟进降价。

2016年,CDN市场出现普遍降价潮,过去一年里阿里云曾17次下调价格,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腾讯云CDN降价25%,乐视云直接推出CDN免费服务等。在阿里云挑起的价格战中,网宿科技所倚重的CDN业务蛋糕因为互联网巨头的介入而被分食抢夺,失去了护城河的网宿科技犹如一座毫无防守的空城,这才是导致股价暴跌的根本原因。

如下图所示,事实上从2014年以后,网宿科技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市场主流观点依然认为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结果一份利润下滑的业绩预告犹如一锤砸懵了投资者。对于这样一个竞争加剧、没有护城河的行业,公司的成长是很难有保证的,正如彼得·林奇所言,他更青睐于稳定增长甚至是零增长行业中的成长股。很多人只简单的学会了PEG,学会了低估值+高成长这样一种粗放的数学比较,但忽视了从行业及企业的基本面出发,审度公司经营的护城河及壁垒。

【总结】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上图的等边三角形以“护城河”为顶,似乎高高在上,比估值和成长更重要。谁说不是呢?估值也好,成长也罢,都能从过去的数据中挖掘出来,但唯有护城河这一项,却需要深刻的基本面分析和敏锐的商业洞察能力。

当一个行业没有进入壁垒(护城河)的时候,新进入行业的掘金者就会蚕食原有厂商的市场份额。改变行业的供求结构,最终影响到每一家企业的市场空间和成长能力,也难怪巴菲特将护城河看得如此重要。

什么是交易系统?

很多投资者说到交易系统可能很快便会想到在哪里买入,在哪里卖出,这其实就是前面谈到的技术信号,及入市和离市信号,将交易系统和技术信号进行了混淆。

而真正的交易系统应包括三个部分:行情研判、资金管理、交易策略,这三者应是有机结合的整体,缺一不可。很多投资者正是因为没有一套完善的交易系统,不知道如何进行资金管理,采用何种策略,只注重买点和卖点,即使这种买卖信号成功率较高,最终还是无法摆脱亏损的结局。

(A)行情研判

它是为交易策略和资金管理服务的,抛开了这一点,任何行情研判都没了目标,都无法设立标准,也没有了实际意义。笔者强调的是行情研判,研判包含了预测,但不仅仅是建仓前预测,还包括建仓后的跟踪评判,笔者甚至认为这一点的重要性要高于建仓前的预测。

行情研判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1、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场交易?答案必须是清晰明确的,可以是一个精确价位,也可以是一个明确的区间。一般来说,不管投资者采用的是什么分析方法,其进场信号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两种:1)顺势交易型,这一类投资者选择的最初的进场信号是区间或高低点的突破。口头禅:顺势而为。2)逆势交易型,这一类投资者的最主要的进场信号是行情末端的拐点,或者是经过测算的目标点位。口头禅:低吸高抛。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分析研判思路,采用哪一种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在交易中来回切换思路!

2、什么样的情况下离场?离场包含了三层意思:1)离场是因为行情的发展变化不符合投资者的持仓标准;2)离场是为了止损和止盈;3)离场的动作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行情研判必须清晰明确回答这个问题,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这个问题容易被忽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更重要。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场,是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离场决定的。

3、能否给资金管理提供唯一的、明确的、可执行的依据?

(B)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的意义:

1、是为了在市场上生存下来,且生存得足够久。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将亏损限于小额。这个“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虽然每个人理解不同,但应该是我们在交易过程中的绝对的追求,因为我们无法预料会连续出现几次亏损,我们只能控制每一次亏损都是小额。

2、获利是交易的最终的追求,只有获利才能弥补止损,才能最终获得利润。套用投资大师的话:将亏损限于小额,让利润奔跑。正是这个要求,决定了行情研判需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行情研判必须可以测算出盈亏比例,否则说明行情研判有缺陷。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会连续亏损几次,所以一旦持有的头寸开始盈利要积极持有。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我们无法知道当下是不是已经获得最大盈利,只有盈利开始出现回撤,我们才可以知道哪个位置是最大盈利点位,即便是一个精于测算量幅的投资者。因为有些行情的变化是会跨越时间级别的,比如日线级别的行情演化成了周线级别的行情,所以有了盈利。只要我们的持仓标准还在,不妨持仓更坚决一些,切不可无原则地“见利就跑”。

2、很多行情展开初期会出现反复,也有的行情初期直接V型反转,也有的可能在反复震荡后会选择向下,这些信号都需要在后市复盘才能看出当时的走势,这种不确定性就对我们的实战操作造成很多困难,所以在这种不确定的初期走势,控制资金或许是一种折衷的无奈之举,也是唯一的合理应对措施。

总之,“知止而后有得”,“量力而为”。资金管理不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笔者认为这是成为一个合格投资者最重要的核心环节,而往往却被普通投资者所忽视。

资金管理是所有交易环节中最个性化的一个方面,体现出了投资者自己性格的各个方面,没有好坏区分,适用为美。下面简单谈谈构建资金管理模块的大概思路:对自己所能承受的保证金最大亏损制定一个明确的额度,结合投资周期的长短,将总的亏损额度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合理分配。这么做不仅仅是在强调将亏损额度量化,便于提高执行力,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一种理念:再多的资金如果管理不善,也会有亏完的一天!

有了上述额度的量化,投资者很容易明确在每次交易中,或者每个时间周期中可以动用的“亏损资源”。很多人将所有投资保证金比作“子弹”,我认为应该将自己的亏损额度比作“子弹”更贴切,子弹打出去是收不回来的,但是为了获取“猎物”我们又必须打出“子弹”,亏损额度用完了,就应该停止交易。

行情研判模块和资金管理模块相互结合可以测算出一个合理、明确的亏损额度,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执行力。

(C)交易策略

这是最灵活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见功夫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许多投资者忽视了一个问题:行情的节奏感。制定一个适当的交易策略就是为了准确地踏住行情的节奏。节奏没塌好,指数上涨你也可能亏损,不同的人操作同一支股票,结局也可能是天壤之别,别人赚钱,你却亏损。交易策略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进场时机。在确定自己交易的时间级别之后,该怎么看待自己的入场信号?比如:对于一个日线级别的交易者来说,在整个交易日中,如果是做突破的投资者,遇到开盘跳空突破关键价位时,是进场还是不进场?盘中回撤到关键点位以内,进场的单子该不该离场?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日线级别的交易者或许应该在快收盘的时候根据信号进场,过滤掉日内的信号。这样做可能会错过一些盈利空间,但是可以回避日内波动带来的不必要的止损动作,趋利避害。作为期货投资者应该将避害放在前面。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并不是说这样做是唯一的或者最好的方法,投资者应该对自己的交易进场时机有个明确的标准,以便执行。

2、如何应对行情突发事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突发事件,一定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不管突发事件是不利的还是有利的。很多投资者认为,突发事件虽会引起行情的异常波动,可以加速一波趋势行情,或者减缓一波趋势行情,但大多改变不了行情的趋势。既然是“突发”,无从预测,索性不去考虑。显然这样的观点有点消极。政府一直在积极号召各行各业建立“预警机制”,期货投资者也应该建立“预警机制”,最大程度地确保交易策略的顺利实施。否则会被突发事件打乱节奏,盲目进场或被动离场。

3、加减仓位,平滑心态。我一直不相信有投资者能面对行情的涨涨跌跌、资金的盈盈亏亏,可以做到真正的心如止水。都说人性的两大弱点——贪婪和恐惧。笔者认为,克服弱点应该从尊重弱点开始,弱点与生俱来,时时刻刻都会发挥作用,我们无法摆脱。但是我们可以制定明确的交易策略,通过加减仓位,来平滑或者冲抵盈亏波动对人性弱点的考验。

加减仓位的大概原则:亏损头寸只减仓,不加仓;盈利头寸加仓要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经过测算的比例执行。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大概原则,不是唯一标准。

交易系统是一个整体,各个模块是有机组合,不是简单叠加,好的交易系统不会突出某一个模块,而是通盘考虑、同步建立的。这很像中医理论中强调的“中”、“和”的思想,中医认为:人只要做到了“中”、“和”,就不会生病。好的交易系统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全息的,都可以反映出整个系统的目标、原则、技巧等等所有信息。

人最难做到的是了解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交易方法可以学,但在学习方法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对自己的分析和了解。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方法。

声明:股海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