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身上的“闪光点”是什么?

2022-11-18 11:50:03 股票技巧 0次阅读 投稿:佚名

彼得·林奇是成功的投资大师这一点不容置疑。笔者也被彼得·林奇的勤奋所折服,“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报”的工作量确实不小。但这充其量只能作为彼得·林奇式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对于中国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恐怕这种勤劳什么都算不上。毕竟投资市场是少数几个“天道酬勤”哲学行不通的领域。

彼得·林奇身上的“闪光点”是什么?

如果彼得·林奇在今日的A股市场,一定会是券商的福音。这位大师的交易量和持股数可是惊人的高。《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后简称《成功投资》)一书中有一段话:“在《巴伦周刊》杂志上他们总是拿我持有的股票种类很多这件事开玩笑:你能说出一只林奇没有持有过的股票吗?现在我的投资组合中就有1400只股票,所以我想他们说的也确实有些道理。”

其实,这也不重要。彼得·林奇的收益率足够一俊遮百丑了,更何况这在很多人看来根本就算不上丑,或许连瑕疵都算不上。要不是这个数量实在是有点大得出奇,估计有人甚至会说这是大师投资灵活的体现。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战胜华尔街》的中译本有个“推荐序”说的很谨慎客观,其在“匪夷所思的交易”一节中道出了“持股量大,换手率高”这一事实。笔者认为,仅就这一点上来说,个人投资者能不学还是不学的好。又或者笔者也俗套一下,建议大家如果能像彼得·林奇一样有投资收益作保,哪怕是能跟佣金、税率打个平手,也不妨学学大师管理股票组合的艰辛。不过,最让笔者匪夷所思的是彼得·林奇在《成功投资》的第16章“构建投资组合”中竟然也没有忘了告诉大家“在股票投资中,一直持有股票的长期投资人的收益率,要远远超过那些频繁买进卖出股票的短期投资人。对于小股民来说,频繁买进卖出股票要支付很多交易成本。对于一个小的投资组合来说持有3~10只股票比较合适……

差点忘记了,彼得·林奇在《成功投资》第一章末尾这样写道“威尔·罗杰斯曾经说过一条最好的股票投资建议:“不要赌博。用你所有的积蓄买一些好股票,耐心长期持有,直到这些股票上涨然后才卖掉。如果一只股票不上涨,那就不要买它。”

谁能告诉我,这最后一句是个什么东西?林奇在这里引用这句逻辑错乱的话到底要说明什么?哪个投资者是确切知道一只股票能上涨才买的?投资要是都到了这个确定程度还不遍地是大师?谁还费尽心机的看这本《成功投资》。

彼得·林奇强调对所购买公司业务的了解,强调调研,甚至也强调买入和卖出的时机。但这种适用于发达市场的方法就定适用于中国?也不尽然!中国股市同涨同跌的毛病早就被人诟病。虽说坐在电脑前复权一下就能清楚地看出很多极具诱感力的股票有着价值投资的属性,投资者也一定会发现很多被冠以价值投资属性的个股跟着市场起伏。这说明什么?这些概念说穿了也就是个概率问题。具备了“10倍股”的特征也不表示它就能涨10倍,这么简单的道理似乎再浅显不过了。

彼得·林奇给了人希望,这很伟大。因为抱有希望是一种无价之宝。“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因此一个接受训练习惯于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数量分析的人在投资中反而有很大的劣势。”这话说的有道理,笔者也觉得想着如何赚钱这样的俗事根本就不应该贴上高尚的科学标签。哪怕是西蒙斯这样的数学家也一样,无论他赚了多少钱,都不是科学。但数量分析一定要有,因为投资收益的计算是无情的,而且很多人一尤其是养老金在股市里投资的人一的身家性命也都挂在这个上面。你可以因为不懂艺术而懒得去看毕加索的画,但一定不要因为不懂艺术而导致无谓的财富缩水。大师可以回首的时候洒脱的面对一切,可今天还在股市中操作的股民最好不要如此。

彼得·林奇坦承“根本没有办法能够把投资与赌博完全区分开来……安全谨慎的投资对象和轻率鲁莽的投资对象之间并没有一个界限绝对明确的分界线……投资只不过是一种能够想方设法提高胜算的赌博而已"。这句话似乎总是被国内宣导价值投资理念的人们所有意无意的忽略,笔者想不出合理的原因。过分的鼓吹价值投资的正面,却把反面按住不表可算不上光明磊落。有偏的导向往往是隐瞒的了一时,却会在爆发的时候变本加厉的偿还。“诚实、不夸大投资业绩和能力”是类似于人品一样重要的东西,个人信誉的价值比钱重要得多。如果读者不是刚刚进入股市,应该还能记得在2006-2007年间出现了一个“中国式的巴非特”——林园。尽管公开资料显示他不屑于效仿他人的投资策略,但其投资理念和很多音像制品中确有巴菲特的影子。为什么要在本节提起他?因为彼得?林奇那种强调平民式的调研也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他在央视财经频道的采访下,不忘了去药店看看药品包装盒上的生产日期,不忘了展示自己价值投资不看股价的特点。这一切发生在2006-2007年根本没什么,甚至会在全民的狂欢中继续闪光。但记者就像是故意要戳穿什么一样,让这一幕发生在了2008年市场的疯狂下跌中。价值投资从来都没有办法保证永不赔钱,所以错误的宣传导向害人不浅。私募操作的结果尽管与投资者的预期大相径庭,但笔者愿意相信他的历史投资业绩没有说谎,只是宣传时走了样。信任他的人仍然痛苦的坚持,可就像这位“大师”无法主宰自己的账户里的市值一样,这份信任到底有多可靠呢?信任远不是无缘无故的好感这么简单!但无论如何,其个人声誉的污点恐怕难以抹去了。

声明:股海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