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 让中国稀土生产成本下降75%, 产量占世界的90%(中国稀土股市行情)

1970-01-01 08:00:00 股市快讯 0次阅读 投稿:槟榔看历史

盛世危言/文

我们都知道稀土并不是土,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它被各国奉为二十一世纪高科技和功能材料的宝库,是名符其实的“工业维生素”。稀土元素是对全部17种镧系化学元素的合称,之所以叫稀土是因为18世纪发现的稀土矿石少,并且只能通过化学方法制得少量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因此大家习惯的称这种氧化物为“土”,因而得名稀土。我们通常把稀土分为2大类,一类是镧、铈、镨、钕、钷、钐和铕等轻稀土元素 。另外一类是钆、铽、镝、钬、铒、铥、镱、镥和钇等重稀土元素。中国不但具有丰富的轻、重稀土资源,还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冶炼分离技术,更是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

上游:稀土资源的贮备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公布的数据:现今探明的全球稀土储量有1.2亿吨,中国座拥4400万吨,占全世界的38%,这些稀土元素最主要分布内蒙古、江西、广州、四川、山东等地,其具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轻稀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重稀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全部17种稀土的国家,特别是军事领域所需的重稀土,不但价值昂贵,且可替代性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虽然也有一定的重稀土资源,但是总体品位低且难开采,即使未来的开采技术进步,其产出的重稀土元素仍然是不齐全的。

前段时间,土耳其宣称发现6.94亿吨稀土资源,其储量可以满足全世界1000年的需求,这其实是一场误会。这6.94亿吨是矿石,而不是稀土氧化物的产量。这也引出了中国除了稀土资源储量的另外一个巨大的优势——稀土的冶炼技术。

中游:稀土的冶炼加工

上游开采的原石矿并不能直接投入工业生产,必须要把原矿石转化为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或合金。中国的稀土矿只占全球38%,但是稀土产量却占全世界的80%-90%,就是因为一些国家开采的原矿石,包括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加州芒廷帕斯每年开采的原矿石,都被运到中国来加工。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加州芒廷帕斯矿山曾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供应方,但是在1995年后,中国迅速扩大了稀土的供应份额,跃居全球第一。这其中有资源的产量优势,更加重要的是技术优势。

早在1972年,徐光宪和他的同事接到国家交给他们的任务,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相近的镨和钕。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使镨和钕的分离系数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接着,他又自主创建了串级萃取理论,并且成功的设计出整套的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此后的30年里,中国根据徐光宪的这一工艺不断优化,使得提取高纯度稀土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了75%,让中国生产单一高纯度稀土产品占到世界的9成以上。迫使美日稀土分离场纷纷停产倒闭。

更加令人喜新的是,截止到2019年,中国稀土专利的申请累计比美国多出2.3万件,其加工技术早已遥遥领先。

下游:稀土产品的应用

稀土主要应用于冶金、石油工业、玻璃陶瓷、新材料和军事领域。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如果没有稀土,我们将不再有电视屏幕、电脑硬盘、光线电缆、数码相机和大多数医疗成像设备。

如果没有稀土,人类将告别航天发射,全球的炼油系统也要停摆。

作为重要战略资源重稀土,稀土更是大大促进了各国军事科技的发展。

目前来看,中国在稀土的中上游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和产业链技术,但是在下游的高精尖技术应用领域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好在,中国并没有因为目前的产业链优势而止步不前,反而选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邓小平曾经自豪的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人对于稀土的认识,从无到有,从轻视到发展,到现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串联这段历史的是一个人们至今都陌生的一个地名——白云鄂博。

1927年,丁道衡先生在绥远百灵庙发现白云鄂博铁矿。

1935年,何作霖先生在白云鄂博的标本研究中发现稀土矿。

建国后,张培善先生又在白云鄂博的研究中发现了铌和钅旦,建立了继铁矿和稀土研究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内稀土生产工艺落后,我们只能把稀土作为原始材料贱卖给美、日等发达国家,再以高价买回稀土成品。此举不但使稀土资源白白流失,中国还要承担稀土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1972年,在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之下,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开始了他的研究。当时,国际上稀土分离的主流选择是“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这两种方法的弊端是成本高,且分离的元素纯度低。

1975年,徐光宪用3年的时间,首次用自创的推拉体系高效率萃取分离出稀土元素。从此,中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转变。徐光宪也因此获得了2008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时至今日,中国在稀土领域仍然占据四个世界第一:储量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一、消费第一。中国稀土发展到现在,并非完全依赖于储存和开采的“以量取胜”,而是在技术以及生产效率上的“以质取胜”。这种积极的态势,并非轻易得来。我们也曾遭遇过“资源陷阱”。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依赖自然资源带动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曾几何时,中国稀土以白菜价无序开采,大量出口,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拥有稀土矿的国家普遍限制或停止对本国稀土矿的开采,转而从中国大量进口稀土资源,搞起了战略储备。徐光宪在晚年就致力于中国的稀土产业,数次就稀土规划问题给国家领导人写信。他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丰富的资源是好事,但如何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则是大事。

声明:股海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